2017年10月30日星期一

【117】小心孩子患上空心病

“空心病”一词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授徐凯文提出的。他直承这是他发现的一种新疾病。这种疾病如果到医院去求诊,会被判为忧郁症。

徐教授表示空心病不是忧郁症,病情没有那么严重。但很多症状类似,比如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快感缺失,甚至有自杀的倾向。不过,空心病人只是想到自杀,却不是真的要自杀,他们只是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和意义。

徐教授表示,空心病更准确的说法是“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”,是一个人活着但却缺乏支撑其活下去的意义感和存在感。他在一次的调查中发现,北大第一年的新生便有三成是觉得学习是没有意义的,四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,他们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。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紧张于维系在他人眼里的自我形象。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,因此活得很辛苦、很疲惫。

北大可是中国最高学府,学生尚且如此,其他的呢?徐教授追究病因,觉得这是教育生态导致。学校、教师、家长“一切向分数看,忽视学生品德、体育、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。”

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,学生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成绩上的。得到好分数,他们会受到肯定、受到表扬,一切无关分数的行为则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。分数又是对比之下才显现其价值,于是学生的价值观里又包含了“斗争”,要把别人比下去,同学都成了假想敌。苦拼的目标就是“最好成绩”,“跻身名牌大学”,“获得表扬”。这些可以落实的目标完成后,内心反而是空虚的。

我觉得我们这边的情况并不下于中国,患有空心病的青少年也不少。例如师范学院。近年来,师范录取的都是高中毕业生,成绩都很优异,空心病症状却和北大生一样。早期的学生进入师范,清楚他们的职责,不必多加训诫;而今的师范生好些是不知道为何而来,大多都是因父母的安排而来。来了以后该学什么,日后又要扮演什么角色,大多一无所知。他们大多依然抱着中学时候“读好书,考好试”的心态,所做的一切就只是要符合他人订立的标准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

因此,这几年来,师范学院讲师的责任还包括治疗空心病。这还不过是冰山一角,其他大学生,高中毕业生又如何?他们真有理想,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?

空心病是社会制造出来的,要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本上着手,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,建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。

《星洲日报·东海岸》29/10/2017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