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

【111】先识字后读书?

我国华小课程大纲规定,小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字量,例如KBSR时代,总数是2765字,分布在每个年级,一年级学410个字,二年级学434个字……到了KSSR时代,所规定的识字量有了较大的弹性,写明是约2500个汉字,并在识写分流下要求一年级识字560字,会写275字;二年级……。

这种规定字量的做法,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规律吗?大陆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说是,而且批评中国语文教材随意性太大,欠缺科学性,他希望看到的是有学者通过研究,明确每个年级该学什么字,科学地罗列开来。

可是,中国小语课程一向含糊规定该学多少个字,却不列出字汇表。王元华在2001年做了研究,得出的结论是——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字种、字量差距悬殊,随意性很大。

我庆幸中国教育界没有编出“科学”的字汇表。他们曾经争议“小鸡叽叽叫”不该出现在一年级课文,因为“叽”并非常用词。可是,低年级学生读象声词,哞哞、咩咩、咕咕的,才传神,才符合儿童的语文学习心理。可见,社会惯用词和儿童惯用词是有差异的,要按年龄“科学”列出字汇还真不容易。

圈定儿童该学的字量,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阅读力的提升。诸君不妨回想:你读第一本课外书是多大年纪?那时候你认识多少个字了?没有人会去算,就算那时候很多字你都不认识,你还是可以读课外书。只要你感受到文字带给你的满足了,就会一本一本读下去,于是,你熟悉的母语的符号就自然进入脑子,无师自通了。结果,您发现识字和阅读是可以齐头并进,并非先后之分的。

从识字量来测试语文水平,是不符合母语的学习规律的。汉语水平考试(HSK)便是量化的测定,第一级的只要求认识150字,第五级的认识2500字。按这个标准,我国华小毕业生是第五级了,可以在海外当大学华文老师了。所以,我坚决反对把HSK等同我们的SPM。我们必须留意:HSK开宗明义就说明这个考试是“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”的,如果母语测评也要量化将是悲剧。

别让我们的孩子担心他们的识字量,鼓励他们打开书本阅读吧!他们读不来时,大人可以读给他们听,有必要时还可以指读。孩子在书本中发现乐趣,爱上阅读,学习就转化为主动。长期耳濡目染下,自然会把这些抽象的符号记入脑子,学好自己的母语。先让孩子爱上自己的语文才是王道。

《星洲日报·东海岸》17/09/2017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