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

【114】液化教学

我还没见过李玉贵老师,但是却久仰她的大名。

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,是光宏告诉我的,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。光宏眼界高,不会随意高调称颂一个人,但他从中国上公开课回来的那一次,却一直提到李玉贵。不光如此,这之后他本身的公开课也有质的变化。这一点,常与他合作推动公开课的我看得很清楚,他的教学正致力从学生本位出发。

“以生为本”的教学口号在国内并不新鲜,80年代我出来教学时就常听前辈说Student-centered。若再溯源到理论可就更早了,例如美国教育家约翰·杜威(John Dewey, 1859-1952)在19世纪末提出的“儿童中心论”(童心说),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儿童转;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(Lev Vygotsky, 1896–1934)稍后提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, ZPD),提倡教育该以学生当前的能力为起点,由此而拔高。但理论终归理论,如何实践却还得靠老师的智慧;实践力不强的,最终就只会以理论不好来掩饰自己的无能。

日本佐藤学教授(Manabu Sato,1951-)在这方面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。他先搞理论,后来发现不接地气,便走入学校打造“学习共同体”,和教师一同成长。努力30多年后,佐藤学教授的成就越来越受关注。我国教育部也采纳他的许多观点,例如21世纪教室便是他的倡议。学生分组坐主要是方便讨论,进行教师所设计的活动。可是,我们的课室这样安排后,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,结果学生一直要转动身子绕着老师转。21世纪教室徒具形式,未展现内涵。

李玉贵老师是佐藤学教授的信徒,退休后到大陆攻读博士学位,研究以生为本的教学。她的课在中国大陆引起普遍关注,改变许多老师的习惯思维,并让“公开课注重剧场效应”的弱点更暴露无余。她曾比喻中国老师的公开课上得很“固体”,因为一切都是老师设计好,然后一路牵引学生跳入他设置的框架里;台湾众多老师上课很“气体”,感觉很精彩却又虚无缥缈。她从佐藤学的理论开创“液化”课堂,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水,教学要顺水而流,变化很大,既降低老师的主导作用,又突显学生的主体性。

曾有人问她该如何训练孩子的聆听能力,她说教师该先行,成为一个好的聆听者。教师发问后,不该只求正确答案,忽略学生发言的内容。学生的话语其实是最好的再生教材,据此给予引导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。也就因此,他宁可不上完课,也不敢忽略学生的学习。这是她公开课不足的地方,却也是她的招牌特点。

以学生为本的教学,是落实教育改革的关键。中国教育评论人陈金铭(阿牛)写了一篇文章《台湾有个李玉贵》,希望中国也多几个李玉贵。我也做出呼吁,我们也该学习李玉贵老师的液化课堂,改进我们的教育。

《星洲日报·东海岸》08/10/2017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